首页 > 招生专业 > 高起本 >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
给排水科学与工程
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专业可报考院校
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专业指导报名入口

报考层次: 高起本

报考专业: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

注:1、以上信息为指导报名信息,请考生放心填写,最终报考信息,以老师和考生沟通确认的为准。

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专业介绍

一、专业概述

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一门融合工程学、环境科学、化学及微生物学的综合性学科,专注于水的社会循环过程,包括城市和工业用水的供给、污废水处理与排放、水资源保护与再利用等。该专业致力于通过科学规划、技术创新与工程实践,保障人类用水的安全性、可靠性和可持续性,同时解决水污染控制与水资源短缺等全球性挑战。

二、专业特点

多学科交叉融合

结合水利工程、环境工程、市政工程、化学工程等领域知识,形成系统性技术体系。

例如,城市污水处理厂设计需综合运用流体力学(管道输送)、生物化学(污染物降解)、自动化控制(设备运行)等学科知识。

实践性强

课程包含实验室水质分析、污水处理厂实习、给排水管网设计实践等环节,学生需掌握水处理工艺调试、设备运行维护、工程图纸绘制等实操技能。

部分高校与水务企业合作,提供实际工程项目参与机会,强化现场问题解决能力。

技术革新驱动

智慧水务(物联网监测、大数据分析)、低碳水处理技术(节能工艺、资源回收)成为行业趋势。

新型材料(纳米滤膜、高效催化剂)与绿色工艺(生态湿地、人工湿地)推动行业可持续发展。

三、核心课程

基础理论模块

水力学:研究水流运动规律,为管网设计与泵站选型提供依据。

水化学与微生物学:分析水质成分及污染物生物降解机理。

给排水工程概论:涵盖城市供水系统、排水管网及污水处理工艺基础。

技术方法模块

水处理工程:学习混凝、沉淀、过滤、消毒等常规处理工艺及深度处理技术(如膜分离、高级氧化)。

建筑给水排水工程:掌握高层建筑供水、消防系统设计及雨水收集利用技术。

水资源规划与管理:研究水资源供需平衡、节水技术及水权分配策略。

前沿拓展模块

智慧水务技术:涉及传感器网络、云计算在水系统监测与优化中的应用。

海绵城市建设:聚焦雨水渗透、蓄滞与净化技术,提升城市防洪与生态修复能力。

四、就业方向

水务企业与工程公司

从事自来水厂、污水处理厂的设计、建设与运营管理,如工艺工程师、项目经理。

参与海外水务项目,如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的水基础设施建设。

设计院与研究院

承担给排水管网设计、海绵城市规划及新技术研发任务。

例如,研发新型污水处理工艺或参与国家水专项课题研究。

政府与监管机构

在住建局、环保局等部门从事水务政策制定、水质监管及应急管理工作。

为企业提供排污许可、环境影响评价等咨询服务。

新兴领域

工业废水零排放与资源化利用(如电子芯片制造高纯水制备)。

智慧水务系统集成商与数字化解决方案提供商。

五、职业发展前景

行业需求持续增长

城镇化进程加速推动城市给排水设施升级,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持续投入。

环保政策趋严催生污水处理提标改造与黑臭水体治理需求。

技术升级机遇

智慧水务与低碳技术催生新岗位,如智能水系统工程师、碳足迹分析师。

复合型人才(兼具给排水工程+信息技术/环境管理背景)备受青睐。

国际化发展空间

全球水资源危机加剧,国际水务合作(如跨境河流治理、海水淡化)需求上升。

中国企业“走出去”战略为专业人才提供海外发展机会。

六、专业挑战与应对

挑战:

水处理工艺复杂,需应对不同水质(如工业废水、农业面源污染)的差异化处理需求。

行业法规更新快,需持续关注环保标准(如《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》)变化。

应对:

通过科研训练与案例分析提升复杂问题解决能力。

参与行业协会培训与认证(如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),保持专业竞争力。

七、适合人群

对水资源保护、环境治理与工程技术充满热情,具备较强逻辑思维与动手能力的学生。

关注人类可持续发展,愿意投身于民生保障(如饮水安全)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学生。

擅长团队协作,能适应野外勘察与工程现场环境的务实型人才。

结语

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是城市“生命线”的守护者,是连接自然水循环与社会水循环的关键纽带。随着技术进步与绿色发展理念的深入,该专业正从传统基础设施建设向智慧化、低碳化方向转型。选择这一专业,意味着投身于一项兼具社会责任与技术创新的事业,为构建人水和谐的新时代贡献力量,同时也在解决全球水资源挑战中实现个人价值的升华。

(本专业信息仅供参看,具体信息请以考试院或学院公布的最新公告为准)